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总目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学派 2024-02-05

《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总目

(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数)


·中国文论话语建构·

当下理论生产的问题反思
当下文学理论的功能退化与修复    张政文  陈龙(1·4)
文学理论的功能与指向    杨守森(1·11)
直面问题重塑原理    陈众议(1·18)
代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    陶东风(1·26)
文学理论的三种话语形态与建构路径    谭好哲  李静(1·35)
文学理论的中国范式
文学理论中国范式的运作与调节机制    高楠(3·35)
现实主义: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底色    赵炎秋(3·45)
中国现代文论进步观念的“结”与“解”    郝二涛(3·54)
当代文学价值论观念嬗变与话语建构    赖大仁(4·90)
时间意识与中国抒情传统    周建增(4·98)
“审美—非审美”文论范式及其效应    牟方磊(4·108)


·作家聚焦·

格非专辑
命运如烟,诗意如歌——读格非小说有感    樊星(1·43)
中国传统审美资源的回归、化用与价值——从格非近作看其新古典主义风格    王宏图(1·51)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望春风》时间疏解    何平(1·60)
论格非小说的生态叙事——以《望春风》为中心    陈粲(1·68)
现代小说中的议论    格非(1·74)
李铁专辑
国有企业情怀的叙事诗——评李铁的长篇小说《锦绣》    贺绍俊(2·16)
呈现俗世生活中“生命的眼神”——李铁短篇小说论    张学昕(2·22)
现实经验的意义与限度——李铁小说论    周荣(2·30)
耕耘属于自己的园子    李铁(2·38)
徐则臣专辑
北中国的风物志和风情书——评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    孟繁华(3·4)
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论徐则臣的写作观    谢有顺(3·12)
“民族史诗—元小说”织体形态——一种对徐则臣《北上》的社会史读法    陈思(3·22)
写作的动力    徐则臣(3·33)
王华专辑
王华小说的审美意趣与价值追求    杜国景(4·66)
现实主义写作的新探求——王华小说论    石一宁(4·74)
王华的“新变”——读长篇小说《大娄山》    潘凯雄(4·82)
土生土长的故事    王华(4·87)


·中华美学精神·

中西关键词比较
兴与激情    彭锋(1·77)
酒神精神与“兴”的诗学话语生成    傅道彬(1·85)
“兴”与“隐喻”的中西互释    陶水平(1·98)
“兴”与“迷狂”的美感神圣性比较——基于泽基的神经美学思想    孙焘(1·106)
“缘情”和“性情”——中国诗学“情”之内涵探讨    毛宣国(2·93)
开放的本文:“情景交融”中的“身—心—物”三维关系    王茜(2·103)
“移人性情”与“移情”——现象学视域下的儒家教化观    汪群红(2·112)
“物感”与“情动”:情感的两种发明及其中西演绎    刘璇(2·121)
气论的审美之维    张晶(3·84)
气化与气氛:中西美学的比照与对话    刘毅青(3·94)
气韵西渐的节奏译法新探    李莎(3·104)
论意象范畴的转译会通    朱志荣(4·28)
“意象”与Image之辩——以《文心雕龙》与意象派理论为例    黄立(4·37)
论朱光潜世界美学视野下的“意象”翻译    曹谦(4·45)
“音象”论    韩伟(4·54)


·批评之批评·

批评与理论的互动
在理论的寓言里独辟蹊径——试论张旭东的理论批评    陈晓明(1·115)
批评、理论与创作的互动共荣——从新时期短篇、中篇小说创作谈开  段崇轩(1·125)
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自觉及其认识误区    徐勇(1·134)


·新媒介文学·

网络文学双年选
女孩们的“叙世诗”——2020—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女频综述    肖映萱(1·143)
“男性向”朝内转——2020—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男频综述    吉云飞(1·150)
数字人文研究
作为计算批评的数字人文    赵薇(2·157)
“跨学科”非“解学科”——文学研究中的数字人文应用    杨果(2·167)
数字人文方法论反思    李天(2·175)
网络文学批评建构
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    欧阳友权(3·142)
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区隔与和融    周兴杰(3·152)
构建网络文学批评融合发展机制    吴长青(3·161)


·学科概览·

百年根基之上眺望批评新路——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综述    马征(1·157)
开拓文艺理论研究的当代面向——2021年文艺学动态    马涛(1·163)
中国美学再出发——2021年美学发展态势评述    陈凌霄(1·169)


·博士生论坛·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的多维阐释    张玉玲(1·175)
“译文”的脉络:位置、概念及其阐释维度    张雨轩(1·183)
文学批评的类型指向与范式演变    任杰(2·182)
“风景的发现”与作家汪曾祺的生成    张晓晴(3·168)
从以乡观城到城乡互看——李佩甫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    李超(3·176)
当代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形象    成业(3·182)


·新时代的文艺批评笔谈·

文学的流变和批评的责任    吴俊(2·4)
文艺批评个人话语的思想逻辑与审美价值    张福贵(2·8)
文学批评与“文学性”的重建    王尧(2·12)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演绎及其中国影响    段吉方(2·41)
走向文化社会学的资本研究——对马克思资本观演变中一个趋向的分析    汪正龙(2·51)
马克思主义审美需要论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傅其林(2·60)


·当代文学观察·

儿童文学研究之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批评价值体系    李利芳(2·69)
中国儿童文学文体研究的状貌、问题和方法    张国龙(2·77)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三种方法    朱自强(2·85)
科幻文学创作理论研究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时代表现、类型与特征    吴岩(3·62)
科幻现实主义的多重意涵    孟庆枢(3·70)
论科幻现实主义创作特征    彭超(3·77)
新时代的乡村书写
新时代乡村书写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李云雷(4·4)
论新时代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     张丽军(4·11)
新时代乡村小说的特征与风貌    张凡(4·21)


·文学现象论辩·

当代诗歌批评与研究
新世纪诗歌的写作精神与想象空间    卢桢(2·130)
新世纪“70后”诗人群体的创作路径与诗学反思    刘波(2·139)
诗人的“父亲”及其精神场域    霍俊明(2·148)


·文学阐释学研究·

中国古代阐释观念的特质
“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    李健(3·114)
“微言大义”与古代小说评点的索隐阐释    温庆新(3·125)
“宗经”观念下的文学阐释    周海天(3·134)
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建构
回到语言:文学阐释学建构的若干问题    江飞(4·117)
钱锺书的文学阐释学观念与方法    谷鹏飞(4·129)
从“文本阐释学”到“物质阐释学”    张进(4·137)
从阐释冲突到公共阐释:阐释自证的理论视野    李岳(4·147)


·新视界·

口头诗学
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中的口头叙事    冯文开(4·156)
神圣和世俗双重叙事下的口头文学    王艳(4·163)
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    王尧(4·171)


·会议综述·

发掘传统面向现实——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2022年年会暨“阐释学与文学批评的话语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梦晖(4·179)
在新形势下构建中国文论新话语——“中国当代文艺发展与文论话语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19届年会综述    宋聪聪(4·18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总目

《中国文学批评》 中国学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